自从1984年阅兵以来,每次的阅兵式上,我军所体现出来的新式武器装备,必定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无论是雷达信息装备、后勤补给装备,还是新型的战略、战术导弹装备,任何一款武器的公开亮相,都必然会影响到随后的世界战略格局。
许多网友都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难道每次阅兵,我们所展现的武器装备,都是最好,或者最新式的么?
小编这样对大家说,在欧美的许多科幻电影里,“激光武器”这种未来感十足的装备,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军就意识到了,光学技术和材料的研发生产,将成为未来战场新式武器的核心技术,于是德国许多企业很早就开始了光学技术的研究,比如莱卡,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所生产的光学瞄准、侦测等高精度光学设备,就已经普遍的使用在了航空和航海领域。在二战结束后,苏联作为当时的世界军事强国,在该领域的科技进展速度,远超于了当时的其他几个国家,虽然长期处在高度机密状态,但许多国家的科学家们都很清楚,掌握这一项未来科技,对于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发展,有多重要。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也没有落后,早在1964年,中国就组建了研发团队,在新疆某基地进行秘密研究,当时被项目定性为“量子点激光器理论研究”,属于国家绝密级别的战略武器;到1986年,我国的激光武器理论已经取得很高的成就,所以,在我国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下,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迅速启动“高技术探讨研究发展计划”,也就是业界非常有名但又高度保密的“863计划”,而我们今天提到的激光武器,就正是这个计划中的主要研发科目之一。
正因为从项目启动开始,这个基地和项目科目的的许多信息都没有对外界公布,甚至宁可不要诺贝尔奖,也不能让西方国家知道,中国在未来激光武器的研发进度,早就突破了理论阶段,而且已经掌握了五大核心技术,这可是我们的祖国“压箱底儿”的宝贝。
大家显而易见,目前中国所掌握的这五项世界顶级激光武器技术中,有三项是和新材料科学有关,这是近年来,全球顶尖科技的主要攻关方向,不管什么样的科学理论,要想成为应用科学,就必须实现材料技术和制造技术的两项突破。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激光雷达因为材料科学和精密加工技术的许多不足,所生产具备攻击性能的激光雷达武器,体积还是很庞大,总重量在10吨左右,只能依托路基和海基安装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基本上没有机动性。
随后,进入九十年代,西方某国家的“超高速战略侦察机”和具备雷达隐身功能的飞机不断投入实战,我国也加快了激光雷达武器的研究,于是大量科研人员立即投入到CO2激光(电激励、气动激励)、化学激光、自由电子激光和X射线激光等高技术领域的深度研究。终于,在1995年在第三届国际防务展览会上(IDEX95),中国展出的ZM-87激光器,有效杀伤距离可达到3公里,而加上放大器之后,能达到5公里。如此精密的科技居然能抢先投入实战,瞬间震惊世界,让那些西方国家明白,中国人不仅拥有东风家族系列导弹,还有领先世界,提前跨入未来的激光武器!
随后,我国的激光雷达武器很快就应用于军事领域。一款名为“死光A”的重型战略激光武器列装我军,其主要用途,就是在交战时摧毁敌方军用卫星或空间站等外太空武器、设施等,或用于大气层内,摧毁敌方导弹固定发射井和机动核弹发射设施与装备,包括水下潜伏的核潜艇,都能在几秒钟内完成有效攻击。
大家都知道,光是只能直射,无法拐弯的,怎么样才可以克服地球表面的弧度,让激光武器能射得更远呢?而且激光作为能量武器,所发射的距离越远,其能量损耗就越大,在一些范围之外将失去其激光武器的有效杀伤力,变成常规激光定位及瞄准系统,这又该怎么去办呢?
我国早在20年前,专门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研发了激光卫星接力站和卫星反射站,通过空中卫星和地面反射站的相互折射传递,将路基或海基所发射的激光,通过放大器将其功率放大,再经由卫星从外太空锁定水下核潜艇目标,或海面、地面等战略打击目标,实行高能激光击毁。就拿水下核潜艇做测试,从反潜预警,到侦查定位,再到激光发射,通过高温高能能在2.5秒之内实现击中目标,并在5.2秒持续照射后,让核潜艇在水下就被汽化摧毁,这样的打击过程,前后不会超过一分钟。
目前,我国的超强功率固态激光器算是全球顶尖的,所发射的攻击型激光束,可以在3公里范围内,在每平方厘米的照射区域里,达到35K焦耳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该能量输出已经高出弹道导弹的1个数量级以上,如果按照这一个输出值来计算,我国的激光武器最强杀伤距离能达到3万公里。
现在全球许多国家,都是从固态激光器开始研发,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所研发激光武器,主要是以液态化学模式为主,这样激光会因为温度、湿度,以及大气中的微粒密度等因素,造成激光的不稳定因素。而要实现发射器固态模式,必须要拥有一种代号为KBBF的晶体物质,而这也是如同许多科幻片中所描述的那样,光束只有在通过KBBF晶体之后,才会通过晶体内的物质,以物理形态将光线集中或持续升温。目前全球许多国家都掌握了这项物理研究成果,而中国更是领先一步,研发出了更适用于实战的新一代KBBF晶体。
说到这里,就必须提起当年在2017年阿布扎比防务展上,我国军工企业展示了一款名为“沉默猎手”的低空激光防空武器,它的最大射程是4000米,并且可在800米距离烧穿5层2毫米厚的钢板,在1000米距离可烧穿5毫米厚钢板,主要用地面或空中发射,打击敌方的无人机和直升机等中、低空飞行物。许多军事专家当时就对这一款武器所带来的全新理念和打击效果惊讶不已,都说做梦都没想到,中国的高尖端军事科技,能发展得这么快。
目前,我军已经在少量部队中配备的激光武器,名为“LW30激光防御系统”,一个发射小组由雷达指挥通信车、激光发射车、后勤保障车三辆大功率6×6轮式车载系统组成,发射系统和战斗部的体积和尺寸都大幅度缩减,一台车辆就能完全运载,机动性能增强不少,但需要一个强大稳定的后勤保障,利用自带发电机组,不断提供持续电源。
据测试结果为,这一款已经投入实战的激光武器,在发射时的输出功率为30千瓦,能够在在6秒内就可以锁定25公里以外的目标,比如无人机、直升机、炮弹、制导炸弹、巡航导弹形成有效拦截摧毁,而且拦截成功率近乎100%!和其他高额军费的武器相比,激光武器的使用发射成本,就便宜得多,每次发射费用仅为人民币6元。
这个消息一放出,许多网友瞬间炸锅,都称这武器简直太棒了!用俩烧饼的价格,就能打出导弹的效果!难怪某些西方军事强国羡慕不已,都在拼命研究,奋起直追呢。
目前,我国最大的技术问题,有点像电影《钢铁侠》里的桥段,就是原型机和基础理论都有了,现在最大的攻关难题,就是如何将它变小,重量更轻,使用和维护更简单,甚至不要维护,能通过轮式车载、装甲车载,或者海军舰载、空中机载等不同形式出现在实战中,甚至安装在卫星和空间站上,又或者直接研发攻击型太空飞行器或攻击型卫星,尽快实现全火力配备。
通过这一点,我们不难推测,在未来的003和004两艘国产航母和整个舰队的舰载武器配置,必定少不了这一款新式武器;而且随着激光武器的单兵化的应用,许多传统的常规武器也必将被淘汰,替换的新式武器,也必然惊艳全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