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明月镜片(以下简称“明月”、“公司”)向深交所递交了创业板IPO申请。
进口镜片品牌:蔡司(Carl Zeiss)、依视路(Essilor Luxottica)等; 国产镜片品牌:明月镜片、万新光学、新天鸿光学等。
暂不考虑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2017年至2019年公司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逐年增加,收入规模为4-6亿区间。
收入增速高点在2019年,为112%;归母净利率增速高点在2018年,为19%。
国际镜片生产商把持高端镜片市场占有率,品牌溢价高价格贵; 国内镜片生产商陷入争夺市场的价格战。
正如公司实控人之一谢公兴在公开场合表述:公司于2019年初,宣布永久退出价格战,转向品牌战略。
所谓品牌战略,就是打广告,提升产品售价,目标是在消费的人心中,树立中高端镜片民族品牌。
2017年至最近一期财报,公司毛利率从39%提升至56%;归母净利率从4%提升至13%;
树脂镜片制造业是一个技术创新推动型行业,融合了数学、光学、有机化学、表面及结构物理、机械加工、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高新技术,对产品及其生产的全部过程的技术指标、品质及创新性具备极高的要求。
目前最前沿高折射率镜片原材料,主要是MR聚氨酯,由日本三井化学研发并垄断:
折射率反映了镜片对光线的折射能力。折射率越高,镜片越轻薄。一般1.67及以上被认为是高折射率镜片。
所以甭管蔡司、依视路还是国产镜片,高折射率的镜片生产的原材料,大家起跑线一致:找日本三井化学买!
既然拼不了高端原材料配方,明月只能拼低折射率镜片原材料研发和后续生产工艺。
根据公司招股书披露,公司能自产1.56和1.60折射率常规镜片的原材料:
江苏可奥熙曾由供应商韩国KOC控股,2016年韩国KOC将3%股权转让给明月,转让后明月持有江苏可奥熙51%股份,韩国KOC变为少数股东持股49%。
明月的竞争力体现在对外来原材料的改进,和对原材料后续加工与批量生产的能力。
公司基本的产品是自产镜片,收入占比超过80%,其次是原材料和成镜的生产销售。
如表所示,收入主力来自于1.56和1.60折射率镜片,合计占比常年大于70%。
既然公司声称主动放弃,为啥募投项目又拟对以1.56和1.60为代表的常规镜片进行扩产?
这么看“主动放弃”更像是为了回答深交所问询。公司其实并不想主动舍弃此细分市场。
但风云君想说,此系列新产品提价就销售量下滑的客观事实,说明对应客户是价格敏感型,公司咋还这么有自信扩产呢?
在品牌战略的影响下,虽然以1.56及1.60折射率为代表的常规镜片收入逐年递减,功能性镜片却明显受益,收入实现逐年递增。
明星产品1.71折射率镜片是公司特色,国内市场上竞争对象目前尚未推出此折射率产品。
一般情况下,折射率越高,色散越厉害。 发行人的1.71超薄高折射率镜片产品,实现了镜片产品高折射率、低色散的双重优点。 折射率越高,镜片越轻薄;色散现象越轻,即阿贝数高,看事物越清晰。
但必须指出,明星产品1.71折射率镜片原材料完全依赖于关联方供应商韩国KOC进口。
相关原材料研发改进、后续生产的基本工艺目前公司均未形成专利,“护城河”尚未稳固。
公司的品牌战略,是公司以共计两千多万咨询费,特意聘请特劳特咨询有限公司为其制定的。
特劳特咨询公司的实控人邓利平,是John Trout 在2016年授权的中国唯一合伙人,John Trout就是这位 :
没承想,为明月服务了两年后,2019年4月5,特劳特通过诺伟其以1200万元增资变成了明月间接股东:
依视路陆逊梯卡(Essilor Luxottica)是全球领先的镜片生产、销售商。
曾经合作的同行业客户(如万新光学、新天鸿光学等)都变成了依视路及其关联方。
不过此类合作金额逐年减少,风云君查了查,2021上半年,依视路及其关联方已经不在前五大客户。
规模最小的代销业务逐年萎缩。原因嘛,可能恰好是因为代销合作方湖南光合作商贸有限公司,也被依视路收购了。
最大规模的直销收入,表现较为稳定,经销收入有较快增长。从2020年开始,公司最大的客户就是来自河南郑州的经销商。
不知是公司主动选择,还是被依视路“来势汹汹”的形势所逼,公司开始倚重经销商开发“下沉市场”。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国民近视情况也趋于低龄化。眼镜市场需求端是可以预期的增长。
在这块增长的蛋糕上,是国际大品牌本土化大获成功,还是明月等民族品牌崛起,抑或二者在同一市场不同细致划分领域共同增长?